走路真的練不出肌肉?醫師教你破解「肌少症」5大迷思
🤔 看起來瘦瘦的人,一定會有肌少症嗎?
最近診間遇到40歲的王小姐,明明體重標準卻總是手軟腳軟,連開寶特瓶都吃力。她緊張地問:「醫師,我小腿這麼細是不是肌少症啊?」
3招簡易自我檢測法:
- 「OK手勢測量法」:用大拇指和食指圈住小腿最粗處,如果手指間出現空隙就要注意
- 握力檢測:男性<28公斤、女性<18公斤要當心(可到藥局買握力器自測)
- 起立坐下測試:30秒內無法完成12次椅子起立動作可能有風險
⚠️ 但要注意!有些健身愛好者上半身壯但小腿細,這種情況就不適用。建議要搭配多項指標判斷。
🧐 體脂高=肌肉少?破解身體組成迷思
常看到健身房用Inbody測量,但你知道嗎?這些機器其實有3大誤差來源:
- 飯前飯後數值差10%
- 運動流汗後誤差達15%
- 女生生理期前後也有波動
醫療級檢測怎麼做?
醫院用的DXA骨密度儀就像人體掃描機,能精準分出:
- 肌肉組織(紅色顯示)
- 脂肪組織(黃色區塊)
- 骨骼密度(白色部分)
下次健檢不妨加做這項,完整掌握身體組成!
👩 女性更該注意!肌肉流失的2大關鍵期
- 減肥停滯期:很多女生發現體重卡關就吃更少,結果肌肉掉得比脂肪快
- 更年期前後:雌激素減少會加速肌肉分解,50歲後每年流失1-2%
營養師私房建議:
- 早餐加顆茶葉蛋
- 下午茶改喝希臘優格
- 晚餐用豆腐代替部分白飯 補充優質蛋白質同時控制熱量!
🚴 騎腳踏車也能增肌?關鍵在「這個」設定
物理治療師教我的單車增肌法:
- 室內飛輪:阻力調到踩踏時「能說話但無法唱歌」的程度
- 戶外騎乘:選擇緩坡路段,保持踏頻60-70rpm
- 通勤調整:uBike變速調重2段,騎車時臀部微微離開坐墊
💡 小秘訣:每次最後5分鐘衝刺訓練,增肌效果提升30%!
🏋️ 免器材阻力訓練3招
復健科醫師推薦的辦公室運動法:
- 椅子深蹲:臀部輕觸椅面立即起身,20次/組
- 文件袋彎舉:裝水壺當啞鈴,鍛鍊二頭肌
- 門框伏地挺身:雙手撐門框做傾斜式伏地挺身
⏰ 每天累積15分鐘就有效,記得要「慢慢做」效果更好!
🥦 增肌飲食黃金比例
營養師建議的543原則:
- 5分優質蛋白(豆魚蛋肉)
- 4分彩虹蔬果
- 3分全穀雜糧
⚠️ 特別注意:年過50要增加白胺酸攝取(存在起司、鮭魚),能有效刺激肌肉合成!
🛑 常見錯誤觀念整理表
迷思 | 事實 |
---|---|
每天走萬步就能增肌 | 只能維持現有肌肉量 |
吃蛋白粉就會變壯 | 需搭配阻力訓練才有效 |
老人不需要練肌肉 | 40歲就要開始存肌肉本錢 |
練越重效果越好 | 動作正確比重量重要 |
最後提醒大家,最近天氣變化大,很多長輩因肌力不足容易跌倒。快把這篇實用指南分享給家人,一起打造健康好體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