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
糖友注意!視力模糊別輕忽 醫師曝『眼底檢查』黃金時機

真實案例:醫療人員也忽略的視力警訊

50歲的陳醫師(化名)在醫學中心服務二十多年,三年前確診糖尿病後定期回診拿藥。最近看診時發現病歷字跡開始模糊,原以為是老花加重,直到同事衛教師發現他瞇眼閱讀報告的異常舉動,硬拉去做眼底攝影檢查,竟發現雙側視網膜已出現「棉絮狀斑」合併微血管瘤!

「我自己是醫生都沒警覺,差點耽誤治療時機…」陳醫師坦言,糖尿病患常陷入「按時吃藥=控制良好」的迷思,忽略飯後血糖波動對血管的傷害。

驚人數據:每4人就有1人中標

根據最新統計,台灣糖尿病患發生視網膜病變比例高達27.3%,等於每4位糖友就有1人眼睛血管受損。更危險的是,初期根本沒有明顯症狀!多數患者都是視力模糊到影響生活才就醫,此時視網膜往往已嚴重出血。

三大致命盲點:

  1. 以為血糖數值「差不多就好」
  2. 錯把視力模糊當老花眼
  3. 從未做過眼底攝影檢查

權威解析:血糖控制黃金守則

被譽為「台灣糖尿病衛教先驅」的林醫師強調:「視網膜就像血糖的監視器!」他提出「3+3控糖法」:

【每日3監測】

  • 早餐前空腹血糖
  • 三餐後2小時血糖
  • 睡前隨機血糖

【每月3檢查】

  • 糖化血色素(HbA1c)
  • 血壓量測
  • 足部神經檢測

特別要注意的是,飯後血糖值若經常超過180mg/dL,會使眼底微血管就像泡在糖水裡,逐漸失去彈性破裂出血。

衛教師親授:看懂檢查報告

資深衛教師李玉雯分析,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四階段:

  1. 背景型:微血管壁出現氣泡狀突起(微血管瘤)
  2. 前增殖型:血管阻塞形成棉絮狀斑
  3. 增殖型:新生血管異常增生
  4. 黃斑部病變:中央視力永久損傷

「當報告出現『+』號就要提高警覺!」李玉雯提醒,即使視力1.0也要每年檢查,新生血管就像不定時炸彈,可能在咳嗽、搬重物時突然破裂出血。

關鍵問答:糖友最常搞錯的5件事

Q1:打胰島素就不會病變?

錯!血糖波動幅度比絕對值更重要,就算用藥也要配合飲食管理。

Q2:雷射手術能恢復視力?

雷射是「止血」而非「治療」,主要防止惡化,視力恢復程度取決於就醫時機。

Q3:葉黃素能預防病變?

營養品只能輔助,控制三高(血糖/血壓/血脂)才是根本。

Q4:檢查要做哪些項目?

基本組合是「散瞳眼底檢查+光學斷層掃描(OCT)」,必要時加做螢光血管攝影。

Q5:血糖機怎麼選才準?

認明ISO 15197:2013國際標準,每月至少比對1次醫院抽血數據。

眼科權威的真心話

「我最怕遇到兩種病人」林醫師感嘆:「一種是過度焦慮天天驗血糖,卻從不做眼底檢查;另一種是驗血糖只挑數值好看的時候,自欺欺人。」他建議糖友建立「血糖護照」,完整記錄空腹/飯後數值,每次回診與醫師共同解讀變化趨勢。

最後叮嚀:糖尿病管理是馬拉松而非短跑,從確診那刻起就要與醫療團隊建立長期夥伴關係,才能守住靈魂之窗!

分類:醫療疾病